说课稿

时间:2024-04-15 12:41:29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智子疑邻》讲述了一个富人因故丢东西后,预见相同的两个人却遭到不同的对待。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预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用)遭到不同的对待。以此说明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有偏见。

二、说教学目标及难点重点: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该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关键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

2、分析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品质培养目标:正确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寓意,辩证的看待事物。

三、说教法、学法:

1、对内容的理解,先疏通文意再演故事的方式。

2、对寓意的理解、认识,可用课本剧的形式展示

3.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根据你的知识储备,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学生自由发言),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篇

教师板书:

(二)、检查预习:

文学常识。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补充。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指导学习

1、整体感知

教师读,学生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复述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

2、问题探究(师生互动,讨论课文内容)

1)、邻人之父劝告富人筑墙出于一种什么心态?

2)、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3)、宋国富人一家为什么会“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4)、联系生活体验,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同学们可以边看书边找出答案)

(四)、拓展训练:(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问题:

1、疏通文意

2、这则寓言故事流传甚广,后来成为了常见的成语,该成语是-------------。

3、翻译句子。

蛇固无足

蛇本来没有足,你怎么能为它画脚呢?

4、写出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我卖弄,弄巧成拙的人。

(五)、推荐作业:

续写《智子疑邻》,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有怎样的反应?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量变与质变的原理这一框题既是对第二课发展观点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方法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状态,即回答“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自觉处理好这一框题与第二课,第三课及第四课各框题的关系,引导学生把握其内在联系,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识记量、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能以正反两种实例,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⑵能力目标:本课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为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

⑶觉悟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题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教学难点: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二、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在充分估计学生的课堂反映情况的前提下,运用小游戏、漫画及具体事例,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提高觉悟。

(二)学法;

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单独学习转为合作学习,获取学习转为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改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启发思考和组织学生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乐于思考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我设置了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开讲导入。这样,不仅使课堂充满趣味性,而且使学生带着一种积极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热情进入新课的学习。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躺在波浪上读书》是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著名旅游胜地——死海时所看到的景色以及亲身经历的趣事。文笔生动,语言流畅,感受逼真。教材选编本文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了解死海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二是让学生领略世界不同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这篇课文,我安排用两课时来教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二、说目标

(一)根据课标要求,在第一课时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及随文识字后,结合学生实际,我把第二课时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此处隐藏6446个字……p>(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学会回报父母的爱。

(2)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学生的语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学重难点:

(1)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

(2)理解孩子们的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诵读法和引导法,以词语复习感知内容为切入点,然后学生通过朗读,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以词悟文

1、认读本课文生字、词。

2、选词说理解。

3、用以上词语中的几个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理解,如事情发生在哪里?开始怎么样?并随机诵读、示例解词,渗透学法(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一句话理由】顺学生的常态学习习惯进行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学法。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发生在课堂上的事,那么,这堂课上,老师的目的是什么?

过渡: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已经意识到的东西又是什么?

【一句话理由】带着问题默读,是提升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最近发展区,呈现当下任务。

(三)深入学习,感悟情感

1、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这堂课中,孩子们在情绪上有什么微妙的变化?课堂经历了那几种气氛?

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内容,各自读读,还可以做上批注。

交流。

预设:热闹——沉默——热闹

2、课堂出现了两次热闹的场面,他们所体现的情感是一样的吗?体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内容,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对课文人物神态、动作的理解。

随机指导朗读(分角色、师范读、男女生分读),重点指导9、14自然段。

3、是什么让这两次热闹的场面有不同之处的?学习沉默的相关内容。

感受“霎时”“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他们在想什么?

随机诵读,读出静、思(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4、这沉默产生了什么效果?

(引导:对父母?对老师?对课文的学生们?)根据学生的回答朗读相关的内容。

【一句话理由】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课文情感,通过诵读来提升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把握,可使学生加深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总结全文,强化收获

1、学了全文,思考:为什么说孩子的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各抒己见

2、学完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怎么样?选择下

的一题,说说你学本文的收获:

①最让你喜欢难忘的是()。

②最让你感受深刻的是()。

③最让你()的是()。

3、孩子们在这一阵可贵的沉默中找到了自己内心深处最为珍贵的东西,意识到了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能只会接受爱、享受爸爸妈妈的爱,更应该懂得关心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为他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一句话理由】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收获,不仅是深化文本人文情感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文化品质的有效策略。

(五)作业布置

1、推荐阅读文章《游子吟》及《弟子规》中《孝感动帝》、《黄香温席》。

2、摘抄在课内和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3、小作文《的爱》。

【一句话理由】在广泛阅读、积累了词句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练笔,体现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17可贵的沉默

热闹沉默热闹

兴奋讨论

实际行动

感受爱回报爱

【一句话理由】这一板书,既能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又恰如其分的落实了教学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说课稿 篇7

教材分析:

《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活动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官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让幼儿能很快的理解故事内容。本故事主要是让幼儿了解古代的人很会动脑筋,知道他们是怎么称象,同时通过故事来培养幼儿善于动脑,勤于观察的好品质。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建立在幼儿已经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上,而让幼儿知道通过量的守恒的原理,我们可以进行量的替换。这对大班幼儿来说太抽象了,也相对来说较难,因此我把这个故事分成两课时来上,第一课时主要让幼儿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而第二课时是在幼儿已经初步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的基础上,让幼儿有表情地、生动地复述故事,从而来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先来说说第一课时吧,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幼儿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中的量的替换,因此,我认为本活动的重点及难点就是让幼儿知道曹冲是怎么称象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特制定目标如下:

1、理解故事中曹冲称象的好方法,初步了解量的守恒原理。

2、培养幼儿善于动脑,勤于观察的好品质。

环节分析:

1、谈话导入。

让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来说说要想知道一样东西的重量,你会怎么办?这一环节不仅可以引出下一环节的故事,还可以为解决难点做好铺垫。

2、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对故事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同时知道古时候的人,要想称一头大象是那么难的,那他们是怎么称的,这样的方法行吗,为什么不行。让幼儿对大官们的方法和曹冲的方法做个比较,这可以发展幼儿的比较性思维。

3、欣赏曹冲称象那一段,重点理解曹冲利用量的替换原理来称大象。

这一环节是突破重难点的环节,幼儿的思维比较直观形象,单单就是听故事,幼儿是很难真正理解的,更何况是那么抽象的守恒原理。而课件比较形象直观,利用课件让幼儿能形象的知道曹冲称象的步骤,欣赏课件后,幼儿对于称象的步骤是知道了,但对替换了是否就一样重呢?还是朦朦胧胧的,这就需要实验演示操作了,让实验去验证这个原理。让幼儿进一步去了解守恒的原理。其实这个环节也是落实这两个目标的环节。

4、再次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在幼儿对曹冲称象的办法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再来欣赏故事,达到真正理解故事的目的。

5、结合现在实际情况,发散幼儿的思维。

启发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激发了幼儿积极参与,大胆想象,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同时也让幼儿进一步体会曹冲的聪慧,激发幼儿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