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26 10:47:10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0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法计算,且刚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较熟练,在上个单元“认识人民币”计算中也有退位减法的习题,能理解“破十法”的基本含义。但对于100以内的较大数的退位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方法。本课教学内容较难,要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呈现,观察思考,帮助学生从抽象理解到具象化的内化过程,重点要利用旧知迁移,与学具直观操作、对比分析、语言表征等活动相结合,体现算法多样化,理解减法的意义及对算理的感知,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理,感受算法多样化,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算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比较、合作交流,学具直观感知等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归纳概括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感受退位减法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算法。

教学准备:

课件、情境图、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一)口算(课件出示)

第一组:48—6 59—9 87—5

第二组:18—9 16—8 12—6

1.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2.观察两组算式,比较两组算式的不同。

(二)看图列算式

(三)找朋友

出示数学卡片

请学生在这两个数中选择一个数填入方框,组成算式。

24—()= 3()—7=

学生可能列出4个算式,如下:

24—(3)= 3(8)—7=

24—(8)= 3(3)—7=

学生尝试计算,再比较算式,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发现后两个算式是退位计算,引发探究欲望。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进行教学前测,了解同学们对这节课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既为揭示课题做铺垫,又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新知探究体现多样

(一)出示主题图,引导观察。(课件出示)

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都喜欢体育课吧,一(1)班体育委员到体育器材室去借足球,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1.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2.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完整把信息和问题叙述出来。(课件出示)

3.交流汇报,板书算式。

36—8=

教师追问:算式中各数表示的意义,加强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二)比较算式,猜测结果。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复习题中的算式:36—5=与36—8=

这两题有什么不同?“36—8”这道题结果是多少?

学生汇报,会出现:“36—5==31”,而“36—8=”个位上的“6”不够减“8”

2.可能有学生会算,保留学生的结果。

教师追问:一定是这个结果吗?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三)利用学具,探究算法。

1.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试着算一算。引导学生拿出3捆和6根小棒,尝试摆一摆来计算如何“减8”。

教师:“6减8不够减,怎么办”?

2.引导学生提出:可以再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

3.同桌合作摆小棒,算出得数。

教师引导:6根小棒减8根小棒,不够减,需要“打开一捆再减。”

同桌合作,互相说说如何摆

4.学生汇报用小棒进行计算的过程,老师根据汇报进行展示。

(三)算法呈现,比较优化

1.呈现摆法,直观感知

可能出现两种摆法:

2.小组交流讨论计算方法。

老师根据汇报板书:

3.分析算法,明确算理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种方法中,前一种是采用破十法,也就是直接拿出一捆打开中的10根减去“8’,剩下的根数相加;后一种摆法是把打开的一捆10根与原有的根数相加,再减去“8”剩下的数与整十数相加。

(四)整理归纳,小结算法。

1.同桌交流,相互说说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用语言表征:把36分成()和(),先算……,再算……,所以36—8=28。

2.即时练习。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1题。(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对照小棒直观图,先在图中圈一圈,整理口算过程,再算出得数。

【设计意图:利用学具,通过引导学生操作,经历“6减8不够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打开一捆再减的方法,为认识“退位”建立直观表象,鼓励学生借助小棒进行思考,感悟算理,相互交流,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从而建立“退位”减法数学模型的形成,实现由抽象到具体感知的过渡。】

三、拓展探究,深化算理

出示教材第70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课件出示)

1.自主探究,尝试计算

2.汇报结果,结合提示语,完整表述。

3.即时练习

20—5= 50—8=

【设计意图:选择的这道练习都是教材上的练习,是整十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没有出示直观图,只提供学生算式的分解式,帮助学生由直观向抽象思考过渡,能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深化算理。】

四、巩固应用,反馈练习

(一)教材第73页练习十六第11题“夺红旗”。(课件出示)

以开火车形式口算各题。

(二)教材第72页练习十六第7题“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再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选择的两道练习都是教材上的练习,关注全体参与,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方式,让学生不再感到计算枯燥和无趣,还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体现数学的价值。】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00以内的加法 ……此处隐藏4720个字……>(一)数一数。(课件出示)

1.两个两个地数,从10数到20;

2.五个五个地数,从70数到100。

(二)说一说

教师:像刚才这样数数,在我们生活中你见过或者你也这样数过吗?

学生汇报。

(三)想一想。

出示印章图片。(课件出示)

教师:这些印章小朋友们都很熟悉,老师每次给表现好的同学盖一个印章,每5个印章可以换一个小苹果,贴在教室里“比一比,谁的进步大”的展示栏里。

出示明明小朋友得到的印章图。(课件出示)

教师提出问题:这位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小苹果?你有什么办法算一算。

学生汇报:每5个苹果圈起来,看有圈了几个圈,就能换几个苹果。

教师肯定方法,但不及时反馈结果,为新知学习做孕伏。

【设计意图:通过数数复习,结合身边熟悉事例,在谈话交流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个相同的数”的意义,为新知的学习积累感性经验。】

二、引导探究,形成策略

(一)情境引入,解读信息

1.读懂主题图,了解信息和问题

教师:勤劳的小猴子来到果园,采摘一些橘子。准备把橘子装回家,却遇到了数学问题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呈现教材第78页例5主题图。要求演示中先呈现小猴,再出示橘子,最后出示问题。陆续的出现让学生对情境有想象的空间,对情境的描述有层次感。)

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表述题意。

教师追问:“装满”是什么意思?

可能会有学生回答:每袋都要装9个,才能算装满。如果一袋中比9个少就是没装满。

教师: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

给学生思考空间和时间,说说自己想解决这题的思路。

引导学生结合上节课探究“相同数连加的问题”过程,可能会有:画图、列算式、列表格,圈一圈等方式。

【设计意图:课件的层次演示,让学生对情境图有了浅层的数学故事的意识,为解决问题提供研究的素材。信息和问题的出示让学生从情境图抽离,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空间。对于“装满”意义的理解源于生活经验,学生易表达易接受。】

(二)尝试解决,方法多样

1.动手操作,直观感悟

学生活动:

要求:同桌合作,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

(1)摆一摆

请同学们可以借助自己准备的学具,把你的方法试着摆一摆。

(2)圈一圈。有学生会仿照刚才记录印章的方法进行思考。

(3)数一数。倒着数的方法。

2.分析研究,初步形成策略

交流学生的作品,在分析比较中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观理解“相同的数”—“9个”。

学生汇报结果,预设情况:

方法一:摆出的方法,如下:

一行9个,摆了3行,能装满3袋,还余1个。

方法二:圈出的方法,如下:

在数学书上每9个橘子圈一起,能装满一袋,圈了3次,就能装满3袋,还多1个。

方法三:计算的方法。如下:

28-9=19,19-9=10,10-9=1

连续减9,减了3次,最后等于1,说明可以装满3袋。还多1个。

教师引导学生减3个9用算式过程图把表示出来。每次都减“9”。可以写成

方法四:列表法。在上节课连加的经验基础上会尝试列表法。

个数

28

19

10

每次减9

-9

-9

-9

还剩个数

19

10

1

每次都减9,减了3次,最后等于1,说明可以装满3袋。还多1个。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对问题解决的过程,直观呈现方法多样化,体现学生参与中加强对“9个橘子摆一行,圈一个圆,减相同数”的理解,初步建构了解题策略,也为符号表征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三)分析比对,内化解题策略

1.对比分析,再次体会

教师:为了让全班小朋友看得更清楚,老师用电脑把小朋友几种方法记录下来。请看大屏幕。

(课件呈现前3种方法,动态演示。)

在演示过程中,请学生说说各种分橘子的过程。指导学生在交流中,读懂、听懂他人的想法,还应帮助学生完善表达不清的地方,感悟分橘子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倾听、交流、互助以及表达能力的习惯。

教师追问:这些方法中,你发现什么相同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每“9个”橘子。感悟相同减数的含义。

师生小结:小猴把28个橘子装满3袋,还剩1个。

2.回顾反思,检验结果

教师:这样装的结果正确吗?

有学生可能会提出要检验。教师追问:有什么方法检验?

可能会出现:

(1)用加法检查。用上节课所学的内容:9+9+9+1=28(个);

(2)用数的方法。一个一个数数完3袋再加1个,共28个。

【设计意图:把学生操作的方法通过课件呈现,完善学生思考的过程。丰富学生对相同减数概念的理解,检验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强化检验的意识,教给学生基本的检验方法。】

3.变式促疑,引发冲突

(1)图示练习。

教师:要求“明明小朋友的印章能换几个苹果”你打算怎么解决?试着在稿纸上列式子。

(课件出示印章图)

先数出共有18个印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汇报交流。可能出现解决的方法有:(课件出示)

圈一圈,每5个圈一次

圈了3次,还剩3个。可以换3个苹果。

用连减的方法。

(2)文字练习。

问题:有25个苹果装入纸箱中,每箱装8个,可以装满几个纸箱?

教师:要想很快解决这个问题,你会使用哪种方法?

师生小结:画图能使小朋友直接看出分成的结果,但是利用连减的算式能快捷简便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题型比对,理解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中,让学生能辨析在具体解决问题时能灵活运用策略,方便快捷完成思考的过程。丰富学生对相同减数概念的理解,也是为今后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三、巩固练习,应用体验

(课件出示)

1.

2.口算接龙。

3.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第三题属于文字题型,没有出现全部18根羽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允许方法多样化,但鼓励运用连减的方法进行解答。】

四、评价反思,收获小结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