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教学设计方案集锦10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通常会被要求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一、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体会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地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介绍知识的说明方法。
2、 过程与方法:从说明对象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特色这四个角度来解读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初步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感受人类是征服宇宙的热情、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2、由远及近、由已知到未知的说明顺序。
难点:作者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清楚地、通俗易懂地说明宇宙的特点。
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1、 情景导入:夏夜在外乘凉,仰望天空,我们总会对神秘的宇宙 产生无限的遐想。那么,宇宙里到底有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介绍,一起来了解和认识 。
2、 整体感知:
(1) 这是一篇说明文,它不同于记叙文的“以情感人”,也不同于议论文的“以理服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的。速读全文,想一想: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宇宙的哪些知识?你了解的宇宙的哪些特征?
(2) 学生举手发言,师生共同归纳。
3、 理出说明顺序:
(1)、设疑:这篇文章的内容是新奇而丰富的,作者说明了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三个基本特征。但老师有一个疑问,宇宙对于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作者对它的介绍内容也是头绪繁多的,但作者是依据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来介绍宇宙的,从而让我们觉得宇宙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绝不可知的呢?合作小组讨论来回答。
(2)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空间顺序:由远及近。(星星、星云——银河系——仙女座里的一个恒星系等等。)
逻辑顺序:由已知到未知。(如由人们肉眼能看到的恒星,说到行星和星云;由大家熟悉的银河系说到河外星系;由已经发现的数以亿计的恒星系推测到别的恒星系等等。)
(3)牛刀小试:你能用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方法来简要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4、认识说明方法:
这篇课文在介绍宇宙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产生某种惊叹呢?而作者又是借助什么手段激起了你丰富的情感体验的?要求画出相关内容,并概括你的内心感受。同座互相交流。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点拨。
5、品味语言
在刚才的内容感悟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热情赞叹“宇宙之大”“宇宙之美”“宇宙之奇”.可是,老师有一些想法,想对这篇课文的某些内容进行修改一下,看看我是不是写的比作者还要好?清同学们来评论评论。
原句: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有的比地球还小。
改句;也有一些恒星非常小,比地球还小。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本文说明语言特色:语言准确而生动。
6、课堂总结:
宇宙深邃而又辽阔,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在闪烁的星星背后,隐藏着无穷的秘密。感谢科普作家郑文光向我们揭开了宇宙的秘密面纱一角,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相比于浩瀚的宇宙简直是微乎其微的,我们相信人类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我们期待在更多天文工作者的努力下,宇宙的秘密不在神秘。
7、作业:
搜集中国近几年来宇宙探索的重大进展,依照一定的说明顺序,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或整理特征。不少于200字。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把说理、举例、设喻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说明事理的方法。
二、重点掌握实词表中“上”、“法”等10个实词和“而”、“所以”等虚词的用法。
三、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规律,懂得人的认识也应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道理。
教学设想
一、充分利用课前预习,使学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二、在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的,设计相关讨论题,注意激发学生的争论热情,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三、“法”字在文中出现了28次之多,词性和词义随文意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应作为实词中的难点处理。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检查预习情况;疏通难句。
教学过程
一、讲评《梦溪笔谈》作业,强调认真预习、积极思考对学好文言文的重要作用。
二、解题(作品介绍)
1.指名朗读课文注释①和“预习提示”第二段。
2.教师补充讲解:从课文注释及“预习提示”的说明,我们可知,《吕氏春秋》是一部由秦相吕不韦集合其门客集体编撰的秦代以前各派学说的论著汇编。全书由12纪、8览、6论三个部分组成,共26卷,约20万字。当时秦国行将统一中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渐告结束,思想界也需要总结百家争鸣的成果。《吕氏春秋》便是适应这一时代需要,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而产生的。
《吕氏春秋》作为诸子散文,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各篇往往以议论发端,然后举例说理,设喻为证,最后回复到原来的立论,首尾呼应,条理分明,语言简练,富于形象,有较强的说服力。这是我们学习课文时应细加品味的。
三、检查预习情况
1.通假字
“脟”通“脔” 释义:切成块状的肉。
“益”通“溢” 释义:涨水。
“有”通“又” 释义: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亏”通“诡” 释义:差异,不适应。
“契”通“锲” 释义:刻。
2.指名口述三则故事。(故事内容见课文3、5、6段)要求讲述之后,口译作者议论的句子。(请三位同学分别讲述,教师补正。)
四、词句讲解:
1.第1、2段中,“法”出现15次之多,其义项有:A动词,取法,沿用;B名词,法令、制度;C动词,照旧沿用。
将两节中15个“法”字标上序号,答案由学生选择,教师明确:
A⑴⑿ B⑵⑷⑺⑻⑼⑾⒀⒁⒂ C⑶⑸⑹⑽
2.教师讲解“所以”等词句
“所以”是由代词“所”和介词“以”组成。通常情况下,我们把“以”后面的词、词组(短语)、句子看作介词宾语,那么,其结构就是“代词‘所’+介宾词组(短语)”,介词“以”可以表示原因、凭借、目的、方式等内容。译为现代汉语,可以理解为:“……的原 ……此处隐藏9399个字……果瓶口很大,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Δ 如果里边的水多,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⑤可是,现在(出示多媒体图)(指名说)(瓶子、瓶口、里边的水,它喝不着。)乌鸦遇到的困难可真(多),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读一读。(指名每组派1个代表来读。2对)大家一起来试试,读读第2句。(齐读)(看图)
⑸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又小、里边的水也不多,乌鸦喝不着,它心情怎么样?(很着急)对呀,可着急了,请小朋友自由找伙伴把第3句读一读,读出乌鸦很着急。
①自由找伙伴②指名2对③齐读
现在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把第2节连起来读一读。(齐读)
D、学习第3节和第4节。
⑴是呀,怎么办呢?小朋友,你们愿不愿意替小乌鸦出个主意?怎样才能让乌鸦喝到水?(指名说,边说边出示方法)大家想的办法真多,我们的小乌鸦也想出了办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⑵播放多媒体,师读课文第3、4节。
⑶老师这里有道填空题,请小朋友在3号小组长的带领下读读课文第3、4节。想想乌鸦的办法是什么,怎么填?
出示:乌鸦看见_____,于是,它把_____
①小组自学。
②哪个小组愿意来读一读读读课文第3、4节?
③请一组派代表来说齐说。
⑷点出:一个一个地,乌鸦为什么要一个一个地衔石子?在你们的桌子上有2个瓶子和一些小石子,请你们在1号组长的带领下,动手试一试乌鸦的办法,边做边观察边想。
①乌鸦一个一个地把小石子衔来放到瓶子里,会怎么样呢?(水会慢慢升高)
②乌鸦喝到水了吗?
动手做交流
小结:是呀,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乌鸦喝到水了,心里怎么样?(很高兴)
请小朋友和孙老师来合作读课文第3、4节。
师生合作读(注意一个一个地、慢慢地,读得又轻又慢)学生连起来一起读课文第3、4节。
⑸刚才你们也为乌鸦出了许多主意,我们来比一比,谁的主意更好?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乌鸦的办法很省力,还能喝到瓶子里全部的水。所以,你觉得这只乌鸦怎么样?
3、总结全文:
A、是呀,这是一只聪明的、爱动脑筋的小乌鸦。让我们
重温一下乌鸦聪明的办法,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B、朗读全文
C、总结:这是一只爱动脑筋、聪明的小乌鸦,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喝到了瓶子里的水,我们也要向这只乌鸦学习,遇到困难多动脑筋,解决困难,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教学设计方案 篇9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5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学生应该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课文
教学方法
谈话、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自己知道哪些礼貌用语,它们在什么情况下用?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有关两个小朋友使用礼貌用语的故事。
3、板书课题:《说声对不起》(学生齐读两遍)
二、新授。
1、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初读课文。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标出自然段的段序。
(3)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挨 超 陆 铅 措 窘 陈 眶 彼 歉 秒 凑 谅 束
(4)出示生词,同桌读,男、女同学接读。
挨打 超越 大陆 铅笔 不知所措 窘迫 陈列 眼眶 彼此 道歉 一分一秒 凑到 原谅
结束 支支吾吾
3、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勾出不懂的词语,在小组中讨论。
(2)提出还不懂的词语,大家解决。
(3)指名接读课文,并指名评价。
(4)在小组中学习:
a自由读课文。
b讨论:我为什么应该对陆叶说对不起?
c选择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
d讨论:小作者的表现,开始是什么样的,后来又上什么样的?
由开始我说不出口,到后来的我大声说对不起,是什么力量让他这样做的?
e自由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我的心情。
f指名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心情?
4、朗读课文。
正确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讲文明
说声对不起
懂礼貌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教材理解:
这是一首介绍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变化的诗歌。它以拟人的写法,抓住四季的特点,生动地描绘了迷人的四季景色。全诗语言亲切,句式相似,情感浓烈,读起来琅琅上口,是一篇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的好教材。
教学理念:
(1)强化以生为本,进行先试后导。
(2)重视感悟体验,培养语感能力。
(3)加强学科沟通,促进学科整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积累好词佳句,初步感受四季的不同特点;在尽情地朗读中感悟一年四季的变化及特征;通过诵读及探究,发现诗歌的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读儿童诗歌,在诗歌优美的韵律中感受四季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情境感知,个体感受
1、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四季的美丽景色,教师朗诵。
2、师生对话:交流感受最深的情景。
二、自主选择,有感而发
选择一景,尝试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
三、呈现文本,读通课文
1、初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自主学习生字
第二课时
一、语言感悟,探究学习
1、师生合作读文,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2、探究学习,发现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
二、情感感应,合作学习
1、选择季节,分组自主练习朗读。
2、指导朗读,读出四季不同的特征。
3、诵读全文,再现四季之美。
三、学科整合,升华情感
1、谱曲歌唱。
2、美景欣赏。
3、联系生活。
4、总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