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25 06:56:06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

该学习“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这部分知识了,想到在学生的生活中,纯圆锥的物体并不多见,所以这样安排本部分内容的教学。

第一节课带领学生做圆锥,画圆——剪圆——再剪出圆心角不同的扇形——把两条半径无缝隙的粘住,放在桌上,一个圆锥成型了,如果你想粘上底面也可以,可是得知道底面的半径啊!(拓展怎样知道扇形的半径和圆心角的'度数,求出圆锥底面半径的大小)

学生自己做出来的圆锥,对它的认识肯定是比较深刻的——圆锥由一个底面和一个曲面围城,底面是圆,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还有强调对圆锥的高的理解。直角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旋转可以得到一个圆锥,让学生试一试,想象一下。

第一节课圆锥的认识,因为加上了让学生动手制作这一环节,教学效果出奇的好,也为下一节课做好的铺垫。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2

上完《圆锥的体积》这节课,我反思了整堂课的教学,总的来说,上下来还是可以,通过学生大胆猜测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形状的物体有关引入科学验证,然学生在两次倒水的过程中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由此引出圆锥的的体积公式V=Sh÷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毕竟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整个过程注重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自己的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观。教学中“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它们一定等底等高”这个环节我没有预先设计的,它是课堂中随机生成的,却让学生增加了知识,通过学生的举例子,学生能发现当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和高交叉相等时,圆锥的体积也是圆柱体的三分之一,因此这句话是错的。总而言之,这节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环节,不仅让学生获取了新知,也让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乐趣。

但课后反应的的作业情况来看,学生基本理解了圆锥的体积,但在计算时却经常忘记除以3。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对于稍微需要灵活判断的题目还是不能有较好地把握,从而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该体积公式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了较简单的和较低的层面,知识死记公式,不能灵活应用。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3

《圆锥的体积》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感到非常简单易懂,因此学起来并不感到困难。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学生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在猜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教师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中去,学生在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

由于本节课活动单设计合理,问题比较精细,学生能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从而选择合适的学具来做实验,在比较、分析中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一、收获:

1、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学生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2、每个学生都经历“猜想估计---设计实验验证---发现算法”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教学案的引导下学生能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从而选择合适的学具来做实验,在比较、分析中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有这样的关系,从而加深了等低等高的印象,进而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次探究学习的过程。

3、学生在展示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体验了探究的乐趣。

自采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以来,学生敢说、愿说、乐说,学生的语言能力及叙述问题的条理性、层次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够根据教学案中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大胆展示,能够把动手实践和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从而清楚地展示了圆锥的体积探究的全过程。这点值得充分的肯定。

二、不足:

1、。实验教材具有现成性,学习用具具有一定的实际限制,使学生探索思考的空间较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充分发展。

2、学生在实验时要求不高,导致存在着误差。实验失败。

3、学习困难的学生对于一些需要灵活判断的题目还是不能有较好的把握,从而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该体积公式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了较简单的和较低的层面。在与圆柱的体积的联系中,思维的灵活度不够。后来也感觉他们有出现一点点厌学的情绪,这是因为在最后他们把自己当成了倾听者。缺少了一种主动思维和思考的愿望。

三、 措施: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时认真仔细。

2、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间动手做一些学具,不仅会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可以用到学习中去。

3、教师要认真的去设计教学案,把每一个问题设计精细,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优势。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4

一、教材说明:

《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教学,是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年的教学,让我学习和累计了很多的教学经验。教学时我先生活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三维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是:

1、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进行计算。2、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小组协作的能力。

目标解析:

1、情感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发展主要包括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力,学习数学的态度与学习习惯。本节课的教学,摆脱了传统“灌”的教学 ……此处隐藏12377个字……这样教学设计不仅仅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大家探究的欲望强烈,为本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2.操作验证,培养科学的实验观。

数学不仅是思维科学,也是实验科学。教学中,学生能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这个实验,实事求是,认真分析自己的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观。

3.重视课堂资源的生成

教学中“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他们的体积还是三倍的关系吗?”这一教学环节不是预先设计的。它是课堂中随机生成的,却饱含着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了:只有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才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总之,这节课,每个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获得更多的是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孩子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体验到了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评析】

1.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即学习起点能力分析得比较清楚。力求构建一种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值得提倡。

2.教师能利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处理教材,加工教材。如本节课结合了现实中的具体情景,创设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并把这一故事情节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教学中做到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整节课的结构浑然一体。教师遵循了“现实题材——数学问题——数学模型——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探索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本节课在实验探索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有的同学会持反对意见,这样刚刚建立起来的平衡旋即被打破,当大家发现他们的实验器材不等底等高时圆柱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又能建立起新的平衡,学生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认知结构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4.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如实验、交流、推理、问题解决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有了坚实的基础。学生的情感在认知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和谐的发展,他们在相互交往中加深了理解、沟通和包容,品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

5.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失时机的进行德育教育,体现了在学科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学科中渗了透德育教育,为数学课堂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6、本节课教师引领学生积极探究新知,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知识,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课堂上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态度和情感的体验。回归常态教学,教学真实、扎实、朴实,构建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圆锥的体积》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播放录像。

师:夏天,小朋友们玩得大汗淋漓。小雅去“便利超市”购物,在冷饮专柜那儿买了一个圆柱形的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小林看见了,小林的眼珠咕噜一转,计上心来。他去冷饮专柜里买了一个圆锥形的雪糕。小雅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小林拿着一个圆锥形的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图中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雪糕是等底等高的。)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师:小林对小雅说:“我的雪糕可好吃了,我们来换一换吧!”小雅看了看她的雪糕,又看了看自己的雪糕,小雅陷入了沉思……”同学们,故事先讲到这。如果此时小雅和小林换了雪糕,你觉得小雅有没有上当?

生:我觉得小雅上当了,小林的雪糕小。

师:好,你的眼力真不错。如果这时小林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小雅这时和小林换雪糕,你们觉得公平吗?

生:公平。

生:我觉得还是不公平,小雅还是吃亏。

师: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了,假如你现在就是小雅,小林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认为公平合理,才肯与他交换?

生:四个。

生:五个。

生:三个。

师:小雅究竟用几个跟小林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学生沉默,几秒后有学生举手) 生:老师如果知道他们的体积就好办了,可是我们只会求圆柱的体积,不会求圆锥的体积。(学生均点头)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那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大家想知道吗?

生合:想。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圆锥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板书)

二、自主探索,操作实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注意每个学生要先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思考实验方法,然后小组讨论拿出最优方案,组员分好工,然后开始实验。

1.小组实验。

(1)学生分5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每组的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各组间的大小不同。教师提示:用沙子做实验的小组往容器里装沙子时注意不要用手使劲压,装满后用尺刮平即可。用水做实验的小组往容器里装水时注意把容器装满。这样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2)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

2. 集体交流。

师:下面请各个小组同学汇报你们是怎样实验得出结论的。

(各小组汇报,结论是: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也就是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深入探究“等底等高”

师:各小组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也就是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那老师就奇怪了,你们各小组间的圆柱和圆锥的大小不一样啊,结论怎么会一样呢?难道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之间有什么奥妙吗?想知道吗?快探究一下吧!(生合作探究)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师:这用四个字概括就是“等底等高”。

生:我们也发现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

师:也就是说只有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时候,圆锥体积才是圆柱的体积的1/3。 生:(举手提问)老师,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他们的体积还是三倍的关系吗?

师:这名同学提得问题非常有价值,他问:“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他们的体积还是三倍的关系吗?”大家说是吗?

生:我认为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他们的体积不会是3倍的关系了。(大多数同学点头,同意他的观点。)

生:我和他的意见不同,我认为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他们的体积还是三倍的关系。(有几名学生表示同意)

师:有的同学认为是,有的同学认为不是。那么这样,小组间调换一下圆锥,使你手中的圆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