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笔记

时间:2024-03-26 10:48:30
《我们仨》读书笔记

《我们仨》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仨》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们仨》读书笔记1

感悟赏析:最近我阅读了杨绛先生的散文集《我们仨》,这本书讲述的是一家三口几十年里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生活经历。读过之后,感触深刻,让我对家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家是一个温馨的地方,更让我们有安全感,是我们人生的避风港。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好词:

跋涉长途、自相矛盾、苦恼不堪、牵心挂肠、意想不到、近在咫尺、安居乐业、精明能干、一言不发、牛鬼蛇神、乱七八糟、陈年积土、受宠若惊

我们仨读书笔记摘抄好句:

1、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

2、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3、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4、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5、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6、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7、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坐冷板凳的呆子,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政治家或企业家等也许得把人当作绳子使用。

8、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9、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10、据说,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11、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12、我像林黛玉一般小心眼,问是单给我一人,还是别人都有。他们说,单给我一个人的,我就特别宝贝。

13、事情往往是别扭的,总和希望或想象的不一致。

14、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

15、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16、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17、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

18、钟书说的什么话,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现在已没人可问!

19、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20、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

21、钟书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我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22、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吃菜主要是点菜。

23、彻底的寂静,给沉沉的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寂!

24、选择是一项特殊的本领,一眼看到全部,又从中选出最好的。

25、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

《我们仨》读书笔记2

看完了《我们仨》,一直好奇钱钟书和杨绛之间的恩爱相处之道,在这本书中得以窥见一二。

发现饱腹诗书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种世界较其他人有着天然的屏障。

他们不管外在的言语,外界也或许认为他们清高。

像极了俗世中的“你不是人民币,不可能人人都喜欢你。”

钱杨不与他人争锋,秉承谦逊的相处之道,也不免有人诟病。

倒让我们俗世之人更加应该把他人的言论看法抛掷脑后,可得一身轻松。

另外,二老育有一女,老人的心愿都是孩子快乐无忧、健康成长,长大之后常回家看看。

与俗世稍有不同的可能是二老会更加支持女儿的个人发展轨迹,为所谓工作、发展做出甘愿忍受思念的让步。

这或许是高知识分子的人生领悟。

而俗世之人或许在个人发展和家庭团聚方面较难抉择。

又或许,这根本不是俗世不俗世的问题,这只是每个人的个人选择问题。

自古“忠孝难两全”,长大之后也更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再有,钱老在84岁高龄仍要服从组织安排,一路颠簸路途遥远去开会,在外的条件总比不上家里安心舒适,杨绛女士再心生不愿也会尊重钱老自己的决定。

至此发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工作难处。

看似光鲜或完美的工作背后或都有其辛苦之处。

应了之前的一句话“没有一种工作不委屈”。

所以,不抱怨工作,尽力克服困难,大概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区别。

最后,钱杨之女钱瑗先于二老去世,真是令人扼腕。

之后,钱老于女儿去世的后一年也因病去世,独留杨绛女士一人聊度余生。

至此我们仨走散了,杨绛女士也要在原有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团圆氛围中尽显孤独。

至此感概,这一生,或好或坏都是个人“独活”的一生。

这种“独活”,不是形式上的孤独或欢聚,而是精神上的自我寄托。

若终其一生不是为自己而活,然后才为家庭而活,那么家人走散的那一天,就是世界崩塌之日。

好在,我们仨走散之后,杨绛女士还可以看书、写作、出书。

形式上虽然一人了,内心还有一隅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则是支撑天不会塌下的顶天柱。

可喜可叹也。

观他人的一生,可以反思个人需求的渺小。

在他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可以当作参考,要什么,不要什么。

少即是多。

在这短暂的一生中,竭尽全力,做减法,去成为自己,从心而活。

《我们仨》读书笔记3

《我们仨》运用现代派手法以求意识流动的自由和主观感受的真实,但情感的表法依然是节制含蓄的。中国古代诗歌抒情的经典手法借景言情,杨绛也运用得自然娴熟。通过情景交融营造梦境的邈远迷离,分载过于深重的死别的悲情,把丰富复杂的情感寓于景中,通过意象比喻、象征、暗示,尽显古典文化的韵味。梦开始,杨绛虚构了客栈、小船和古栈道,对应于现实中的家、医院和两地间的路途。“古驿道烟雾迷蒙,杨柳成行,杂树丛生,野草滋蔓,几棵苍松翠柏掩映着谁家的陵墓。”场景的描写暗示通向死亡的荒凉、迷离、阴森。这是作者内心伤感悲凉之情的外射和物化。 ……此处隐藏8703个字……实,亲切,她不张扬,于平实中见真情。

这部作品写了他们一家三口的日常,以倒叙的时间次序,先是钱先生和杨先生老年时期,一家三口互相关爱,互相扶持,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们对生活,始终是坦然的,乐观的。文章以梦境的形式展开叙述,有钱先生的下放,钱媛的重病,杨先生对他们的惦念与不舍。即便都很困难,依然,努力保全彼此世界的温度。在三人世界里,各自安好又彼此温暖,直至丈夫和女儿离开,家变成了客栈。

然后,杨先生回忆了他们仨的过去,有奋斗的艰难,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更有一家人相亲相爱的活色生香。特别是书中所附的书信往来,杨媛的画,处处散打着爱的温度。如果说我感受到他们幸福生活的秘诀是什么,那就是真实,让每个人保留自己原本的样子,比如钱先生的孩子气,比如钱媛对父母的称呼,再比如杨先生对妇女俩的宠爱,还有他们对日常琐碎生活所用的看似不经意却充满智慧的小定义。

其实,这样的日子每个人都有,但是,每个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不同,很难想象,除了亲情,还有什么是杨先生一家所在乎的。好像没有。关键是岁月的积累,精神世界的丰富,决定了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我们仨》读书笔记13

“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行行生别离,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也。”这是诗人拜伦写的一段话,被钱锺书先生翻译得生动典雅,如此意远情旧的来释解陪伴钱氏走完一生的杨绛先生最合适不过。

每次读书前,习惯性的将书的前几页或后几页翻来看看,看看目录,看看简介。简单的包装,简单的名字,拿到手里时就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封面是深紫色的书名和作者名,最上面是手书的“Mom,Pop,圆o”三个名字,这就是一个最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的组成,也是《我们仨》的三位主角。

书中文字温婉平实,却又一透出厚重的感情,虽然记录的都是生活中的点滴,却让人读后不能忘怀。年愈九旬的杨绛先生在九七年早春痛失爱女后,九八年一同走过半个多世纪的人生伴侣又离她而去。至亲至爱的亲人就这样走远,失散了,杨绛先生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读到这句话时总会唏嘘不已。

书中前两部《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以杨绛先生的梦境叙述。一个万里长梦,记录了她白发人送黑发人,夫人送丈夫的悲痛心情。漫长的离别,一程程相送,送一程,道一声再见,再见一面,再送一程。拉长的离别,对有情的人来说,是痛苦也是快乐。因为,陪着走得越远,就越怕他从此消失不见。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对他们一家人的细细回忆。从她和钱钟书新婚去牛津求学一直细述到女儿圆圆和钱钟书的相继去世。从国外留学期间自己学做饭攻克学问难关,回国后遇上战乱文革能相互支持,文革后伴随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读书工作中安详静默。无论多困难的境地,做学问过生活都有条不紊,既严谨又有乐趣,对他们来说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书的附录里还有钱媛在病床上未能完成《我们仨》的部分手稿。其中最感人的一篇是钱媛离世前十来天写给妈妈的信:“牛儿不吃草(此时钱媛骨癌晚期不能进食),想把娘恩报,愿采忘夏花,借此谢娘生。”朴实无华的语言,却着实触动着母亲的心,看完不禁让人倏然泪下。

末了,借用杨绛先生在书中说的那段话。

“人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只叹相聚太短。或许应该惜福珍惜,平平淡淡地走下去,不管前路是近是远,不管幸福快乐是短是长。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我们仨》读书笔记14

上个星期,我读完了当代作家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者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在杨绛先生写下《我们仨》时,已经是92岁的高龄了。我无法想象一个耄耋老人,在夜夜的独守孤灯时,是如何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和送别先生的丧偶之痛。—“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我们仨,走散了。”

杨绛先生通过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境,回忆了他们一家三口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风风雨雨。梦里有国外的红茶牛奶,有穷困潦倒的粗茶淡饭,有锺书带回的国外橘子;梦里有饭后的父女打闹,有闲散时的夫妻散步;梦里有阿圆为母亲杨绛织的手套,也有锺书笔下的文字。梦里,钱锺书对杨绛说:“从此以后,咱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一切是那么的温馨美好,但终究,梦还是醒了,我似乎听到了那脆弱而尖锐的粉碎声,看到了杨绛先生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时心上的点点泪斑。“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梦里爱的深沉,醒来又痛到透彻。1997年早春,钱瑗患脊椎癌去世,随后的1998年岁末,钱锺书又逝世。

“我们三人就此走散了。就这么轻易的走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杨绛先生的家虽然远去了,但她依然用满满的回忆支撑着自己,所以才能在年近百岁时写下这些感人至深的文字。家之于杨绛先生,之于每一个人,是背后最朴素、最坚定的力量,是唯一而永恒的港湾。

“人间没有永远”。生离死别,我们并无太多选择的权利,也终将不得不面对。可我们有权利选择过好这一生,去努力守护自己的家,去拥抱身边至亲至爱的人。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不负光阴,不留遗憾,用心、用力去爱,去坚守着世间最平凡、最幸福、最温暖的家。

《我们仨》读书笔记15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什么困难都好像迎刃而解了,其实在那个年代,他们受到的苦是不言而喻的,但正因为一家人的心始终联系在一起,又有着别人钦羡的相处方式,看起来是那么轻松而美好,仿佛一切外在的压力的灾难都不算什么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联系的方式总是书信,中间他们也分离过,时间也不算短,可是每次相聚总是那么和谐,三人在家中的角色很自然地分好工,互通又互补,外号既贴切又温馨,我很羡慕他们之间的默契和信任,总有说不完的话,总有共同的趣味,切切实实是这个时代所缺乏的吧。事无巨细他们都互通讯息,即使再忙,也不忘沟通,试想如今这个时代随随便便就能联系,却总是缺少点什么,远不如“我们仨”的主人公交流得多呢,也完全没有他们之间的那种情感。

刚开始前面的文章我有点看懵了,总让我认为是灵魂出窍了,看得也很难过和悲伤,总希望美好的事情能一直延续,没有死别,也不会只剩下作者一人孤身在世上了,这多么残酷啊!生活不乏趣味,关键是你有没有发现和创造人生趣味的心,“我们仨”的一生都应该是现代人学习的榜样,家人本应该如此,互相扶持、互相包容,在繁忙的工作节奏下,也能增添家的乐趣,平凡中的乐趣!

《《我们仨》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